日韩AV在线播放免费|台湾毛片一区二区|99区免费观看特级生活片黄片|最新免费观看黄片|成人黄色变态视频网站在线免费看|日本国产三级高清A片免费看|最新av在线黄色三级网照片|欧亚洲无码视频黄色|中国一级片网站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6草榴福利

首頁 > 專欄 > 正文

道德經四十二章解讀更新:二生三即為既要又要

時間: 2024-11-11 14:49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薛濤

今年7月,E20環(huán)境平臺執(zhí)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客座教授薛濤撰寫的《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一書正式由中國城市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發(fā)布后收到了很多讀者的反饋和讀后感,不少給作者帶來了新的啟發(fā),也開始籌備《道與得》的再版。

本文為薛濤對《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的重新解讀。

“第一版里解讀第四十二章,薛濤認為,“二生三”的啟發(fā),就是在當下的局面,對于管理者必須做到“既要又要”。這個含義得到了吳總、蔡總和小宋等的高度肯定,現在回頭看,因為成文早而且一氣呵成,所以沒有對經文按第一章(玄之又玄)那樣做深度的解剖,寫書后期又不忍改動。這次修訂結合對佛學和心學的閱讀,盡力補上。(相關原稿閱讀:薛濤:讀《道德經》中的幾點管理學體會(二))”

——引自前段時間E20水網固廢公眾號發(fā)布的《道與得》修訂版序言,詳見:

人生總起個大晚,這次難得趕個早集|君子不器|上

我輩亡羊后痛醒,補牢后墜入普通|四十二章經|下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中氣以為和。

傳世版和帛書版(對照斜體字部分)主要在一個“沖”和“中”字的差異,結合上篇“守于中”的分析,個人認為,兩者各有合適的含義。我傾向于傳世版的“沖”,因其鮮明的體現了世間萬物在陰陽沖突轉化中的辯證統(tǒng)一的動態(tài)過程。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而王公以自名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兩版本無明顯區(qū)別,傳世版更流暢些。尤其“故”的使用。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故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故強良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1〕按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說,下半段疑為《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內容錯入。但帛書中也有本段。)

帛書版的“夕議而教人”,夕指的是殿堂,議即大家研討。此處的意思是,“對古人的智慧,應該結合當下時事進行討論和更新后,才能拿來教人”,這個明顯比傳世版更好,后者應該是后來人受了儒家后期尊古過度的影響而做的改動。第十四章和第二十一章也均有這樣的改動,這是政教合一下王朝走向食古不化墨守成規(guī)的影響。

傳世版的“強梁者”被大家理解為強橫的人,雖然此處文意與全經一致,但傳世版在此處顯得生硬;帛書版此處明顯更好,“強良者”,即硬說典籍很好卻不能理解運用和更新它的傳授者,“不得死”,“死”在這里不是貶義詞,是指的一個事物的順利完結?!皩W父”,做學問的宗旨,“教父”,教學問的宗旨,結合上下文,我傾向于傳世版用的后者。

譯文:

道產生了一,而一被一分為二,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tài),萬物在這種狀態(tài)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二氣互相激蕩而生成新的和諧體。

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 “寡”、“不谷”,但(認識到上述陰陽的規(guī)律)的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在陰陽轉化的規(guī)律下,)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

(理解這樣的陰陽轉化規(guī)律,在傳遞知識上也同樣會懂得要與時俱進。)別人這樣教導我,我經過和高手們的研討后才去教導別人。強行推崇一門學問乃至食古不化,并不能使得它被很好的傳播。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解字:中、沖

image.png

甲骨文中的一個豎立的旗幟,旗幟向左或右飄動,方口處強調在中間。由于旗幟代表著各邦國(部落),兩面旗幟就是兩國之間的關系,方口處代表“中國”,當年的黃河流域。

image.png

沖,中字即當形聲,又表示水流向中間匯集,沖激下又帶有混合調和之意,可以作為玄同的一種形象表現。一個人的認知的進階,往往發(fā)生在面對矛盾的左右兩難的沖突中如何學會找到了平衡。

一、如何理解一和三

這是《道德經》最有名的一章。對于道德經中的晦澀的哲學思辨,原計劃在下卷再展開。本章第一段晦澀,二、三段又直抒其意。按前述去理解三段之間的關系,就能明白陳鼓應本本以為的“誤入”并不確實。由于將“二生三”理解為“既要又要”,對于上卷已經太過重要,所以還是留在本書第二篇,讀者可以跳過暫不易懂的部分。

image.png

如何理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曾以為最難理解的是“三”,其實是“一”。這個要留在下卷再深入,此處略做解釋:第一個“一”,可以簡單理解為無,對照第四十章所說,“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無”不可分,渾然一個整體,類似水也不可分,恰好《書·洪范》中也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一”,是水,是無,也是道德經中所說的“孩”和“自然”,它不是道本身,卻是離道最近的統(tǒng)一體。這個“一”,是人的先天的內在純良,就是陽明心學里說的被私欲污染前的良知,陽明說心即理,意思是它和天理(老子說的道)本是合二為一的。

“一生二”,莊子《齊物論》里的“一與言為二”,即人類或者孩童一旦用語言思維和交流,成長中就開始有了私心(即“有”),進一步理解這一點可以參見第二十篇第一章的“名可名非常名”的解釋(相關閱讀:讀道德經的管理學體會-上| 終始:玄-有無-做好人解讀32; 讀道德經的管理學體會-下| 終始:玄-有無-做好人解讀32)。

佛學里也說人用理智(邏輯)來理解世界就生了“差別心”,開始區(qū)分 “大小”、“強弱”、“對錯”、“利弊”等等,類似道德經里就分了“有無”、“陰陽”。陽明心學也持同樣的觀點,私欲使得一個人的“良知”里的知和行分離。此階段,對應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的第一重,看山是山。強烈的分別心和私欲,使得我們只能認清事物的表象而不能透徹其里。

陽明四決的前兩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前者可以對應“道生一”,后者則對應“一生二”。四決的后兩句“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前者是知,后者是行,對應的是“二生三”的過程?!洱R物論》中說“二與一為三”,三中也有“二”也有“一”,但都不簡單是前文里的“二”和“一”?!叭敝械摹岸笔菍﹃庩柮荏w有了灰度和轉化的認識,進一步理解了類似黑格爾的“辯證對立統(tǒng)一”的玄同之和,“一”則簡單理解為類似西方哲學里的系統(tǒng)論,結合心學更深入思考對照,這個“一”也是知行合一的“一”。

一個人的認知升級,掌握辯證統(tǒng)一是一個基石,掌握系統(tǒng)思維是第二個基石。相較前者,道德經里對后者詳細論述的不多,但是與道德經同源的《黃帝內經》,對兩者兼顧,這也是中醫(yī)較于西醫(yī)的一些特殊優(yōu)勢。掌握系統(tǒng)思維的人,也會善于將知識吸收和經驗轉化作結構化熔合,對后敘第四篇所說的“接化發(fā)”的效率有大裨益(相關閱讀:薛濤:讀道德經的管理學體會——用“接化發(fā)”來讀書),這是我說的一個人的“認知基座”(見后續(xù)第三篇的定義)能夠成功打造和運行的標志之一。認知能力到了這個階段,一個人看事物就能洞察本質與變化,具備了形而上的思考能力,這就實現了“看山不是山”。

批注一點,作為一個常識,就是討論或表述某項事宜,要事先明確看待其的視角,我稱之為“視角為先”。比如此處,中國古人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德經中對世界觀的寫作方式,就是以人為出發(fā)對世界的認知的描述,掌握了這個視角,就會對理解道德經里這一類相對晦澀的文體有所幫助,也容易理清很多造成不必要的迷惑或者爭辯的模糊點。

簡單對照下一個人成長中的認知規(guī)律:孩子在“一生二”中學會了分對錯、好壞、利弊,建立了規(guī)則,是幼兒開始建立人生觀的第一步,但是也就有了私心和個人喜惡,就是差別心。青少年往往會偏激片面,認為事物非黑即白,并忽視不同事物之間的隱性關聯。隨著社會經驗的豐富,尤其是歷經人生各種沖突的破解或者挫折,有悟性的人在成長中,會逐步認識到世界的各種矛盾體內部是存在灰度的,也是動態(tài)互轉和相互作用的,而且各組要素之間又是相關關聯的;沒有簡單的對錯好壞;逐漸明白了博弈論、辯證法、概率論和系統(tǒng)論,不再偏激片面;學會了獨立判斷,同時學會建立和堅守自己的價值觀,這個,就是啟動了二生三,至此入世的門才算是漸漸打開了。

“三生萬物”,我理解為這是認知再上一層極難的高階,就是達到佛學里常說的無差別心的階段,也就是青原行思說的“看山還是山”,是薩特說的“你眼中的他人才是你自己”的相對高級的心理學解法。這部分更加艱澀,在此不展開,留在下卷中深入研討。

二、如何理解陰陽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北宋丞相呂吉甫說:“凡幽而不測者,陰也;明而可見者,陽也。有生者,莫不背于幽而不測之陰,向于明而可見之陽”。自然界的生物都是喜好陽光,背向陰面,人也是如此,向往光明的顯見有益的事物。

但是,既然眾人皆如此,如何“反者道之動”的與眾人不同,在陰面發(fā)現一些轉換運道和卓然眾人的玄機,就是理解道德經的一個要點。陰陽雖然在道德經中僅出現于此一處,我通讀全書,卻提出了“陰陽全譜論”,作為一種易于使用的工具箱,以便于將道德經使用在管理學和認知論中:世界上所有的矛盾體(這就是上述以人眼中看內外世界的視角)都可以以陰陽來標識之。陽者,是我們在生活中往往重視、褒獎、喜愛的一面,而陰者,在實際生活中則是被我們忽視、批評、厭惡的一面。在這樣的矛盾中,首先理解到陰陽(好壞)不是絕對二分的,又能理解到好的事物中有壞的部分或者會轉化為壞的部分,即“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更深入的,是在看上去對自己貌似壞的事物中,比如外來的危機或內在的短板,找到和轉化為對自己有利的要素,這是一個人或者企業(yè)從優(yōu)秀升級到卓越的關鍵所在。正如周易《參同契》所說的“陰中之陽才是真陽”,此即“弱者道之用”。

“沖氣”或者“中氣”:選擇“沖”,則“沖氣”合解為陰陽二氣相互激蕩。生活中往往是因為有劇烈的矛盾去沖突,面對兩難因為做不好取舍乃至想不到如何升維來解決,于是因由此帶來的“痛”而深刻的洞察自己,才能實現個人的覺醒和大幅成長,也由此理解了“和”。選擇“中”,則“氣”可解讀為虛、無,“中氣”解讀為虛而守中,對應實踐可以理解為先放空自己(做到無),才能通透洞察,繼而才能做到“知止”且“和光同塵”的中庸。中原之省河南用“中”作為肯定用語,就是來自這個古老的認知傳承。

“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首先可見老子是支持我上一篇所解讀的“奉”的精神的(相關閱讀:薛濤:讀《道德經》中的幾點管理學體會(一)),但是一個懂得陰陽轉化規(guī)律的人一定不會墨守成規(guī),所以本段老子是強調需要按第四篇我所說的“接化發(fā)”并進行與時俱進的修正后,再傳授古代的知識。

三、二生三就是既要又要

在當下內卷嚴重的時代,無論個人發(fā)展還是組織發(fā)展,大家必然要面對大量的“既要又要”的困局,簡單二分選擇其中一個已經無法破局,只靠發(fā)揮長板也僅能生存卻無法發(fā)展。“既要又要”是組織和個人發(fā)展中需要面對的常態(tài)化挑戰(zhàn),如何做到?關鍵處就在對這個“二生三”里的認知里,這是本書解讀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卷局下,能達到卓越的人都是實現了“既要又要”的:比如雷霆手段菩薩心腸才可以既不做壞人也不做爛好人;比如既能在正確的路線上持之以恒,又能準確判斷時局及時放棄錯誤方向的人才能成功;比如你去觀察身邊的牛人,往往都有些雌雄同體的特征,既剛毅又溫柔,既膽大又心細;比如真正厲害的讀書人,在書卷氣的外表下往往時而顯露出一種江湖氣。做到這些的人,你去觀察,他們都至少達到了“二生三”的認知水平。

在企業(yè)管理中,“既要又要”更是普遍存在:比如一個企業(yè)既要積極發(fā)展,又要穩(wěn)妥防風險;既要勇于乃至全力開拓新市場,又要盡力在未見曙光之時延續(xù)存量市場的優(yōu)勢;比如成功的管理者,往往既能著眼大局不拘于細節(jié),卻又能對細微的風險隱患的表征洞若觀火;比如用人既要大膽提拔,又要盡力公平;哪怕一個企業(yè)不得已轉入防御去裁員作“廣進”計劃,也還要既能節(jié)省開支,又不能裁到大動脈和傷士氣…….各種兩難不一而足。

時局維艱盛行以苦為樂,脫口秀“大王”呼蘭曾經調侃說不可能既堅持長期主義又活在當下,但卓越者卻必然要同時做到兩者:往往他們首先有大格局為支撐,放下對短期目標的私欲(去有),不再患得患失想贏怕輸,以修煉之心(類似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德韋克博士說的“成長性思維”)面對困難,聚焦于過程乃至享受由此帶來的認知提升的快樂,所以持久的努力在他們看來并不是負擔。這樣的人往往心態(tài)上已經做到了“大器免成”(第四十一章),勇敢、堅韌、灑脫、平視,往往在不少關鍵時刻,就贏在了這樣的“拿得起放得下”的狀態(tài)里。

最典型的把“既要又要”理解到位的就是曾國藩,他說,“讀書既要雜,又要源清本正”,“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wěn)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臭,既要精當,又要簡捷。”,做人“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自柔出,柔能克剛。”用人“收之欲廣,用之欲慎?!保疤煜率庐斢诖筇幹?,小處著手”,而“每于棋危劫急之時,一面自救,一面破敵,往往因病成妍,轉敗為功。”

四、接化發(fā)對照陽明心學

做到“既要又要”需要認知的提升,這里嘗試以讀書做人及為善去惡為例,來分步解析下“二生三”的運用,對照第四篇所說的接化發(fā)三階段、上一篇的“認知三格”的循環(huán),和陽明心學的一些觀點,比如“致良知”、“為善去惡”和“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陽明先生主要探討的是“知行合一”,當然他也探討過學行合一:學問思辯行,“析其功而言則有五,全其事而言則一而已”。在心學處,學和知不完全是一回事,學是知識,知是良知?!敖踊l(fā)”之接書的初衷本需“立志”后的“正念”,類似“認知三格”強調的為善是第一格。陽明說這個良知來自人心本有的、先驗的、普遍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情感,我們要誠實的面對自己,且學會去掉后天習得的私欲情緒,沖破陽明說的“私意習氣纏弊”,達到前述的“二生三”中的“三”包含的那個“一”,找回一個人本性純良的時候的良知。具體就是“存天理去人欲”,按老子說的去“有”做“無”,回歸道德經里所講的“孩”的狀態(tài)。當然,這個“一”,也不簡單等同于“道生一”的那個原始的“一”了。它既是本真直覺的,又是系統(tǒng)的,更是合二為一的(指的是陽明心學的收斂與發(fā)散圓融而為一,未發(fā)已發(fā)無先后之分而為一,知行的合二為一)。甚至,陽明四決第三、四句里的善惡之二分,也同樣不是一生二中的“二”,而是前述的“三”中的包含的玄同之“二”。

“勤學”不只是多讀書,“接”書中還需要敢于思辨,思辨中即啟動了“化”的一部分過程,和沖泡藥、茶一樣,“化”的本質要靠“沖”。要實現陰陽矛盾的玄同,離不開“沖”這個過程。這個沖的過程,不但是化,也是同步的發(fā),這可能首先是學行合一,但落在“知善知惡行善去惡”上也是知行合一。讀書中既要善于形而上的去找規(guī)律(格物),又同時需要在形而下的運用中來實踐規(guī)律,同步的,就需要在世事上磨自己,磨,就是在矛盾的沖突中提升對自己的認知。化和發(fā)必須合一,因為僅僅敢于思辨依然是不夠的,學而思依然罔,思且行方可不罔。而陽明提出的“責善”,強調的是僅對同道人,并不是簡單介入他人的命運,此處對照了前述的“奉”。這種輸出不但是積善緣,也終是有益于加速自己的認知提升。

唯此,方能做個有效率的“好人”,把書讀薄,用實踐來求得書背后揭示的大道至簡的基本規(guī)律,尤其是真正了解自己(三十三章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和做好自己。陽明強調知易行難,“知之匪艱,行之惟艱”,意思是只有克服了私欲而真正做好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懂了做人的道理。如果內心真知道了,做起來是容易的。內心做不到而去空談,自然都是偽善的。這個是心學最關鍵之處。

對于絕大部分人,這個過程是痛苦而漫長的,而且并不是均勻的,也是太極魚眼圖體現的二八現象,一個人八成的進步來自其在面對磨難和挑戰(zhàn)(也可能是生活對于我們某種性格或認知缺陷給與的教訓)中通過“破格”(大膽創(chuàng)新和認知突破,往往包括痛改前非的“改過”和真正的認識自己),獲得個人在方法論和認知上的大突破,也真正做到了“為善去惡”。處于此破關時,一個人進一步領悟到“二生三”中的那個“二”的玄同;那個“一”的系統(tǒng)觀,乃至主客體歸“一”、動靜歸一、知行歸一的“心即理”的狀態(tài);他理解了做人的邊界感、做事和思考的分寸感,明白了“止于至善”,即做到剛剛好的中庸。這個過程就是陰陽矛盾在“沖氣以為和”。

朱熹解釋《大學》里的“至善”是做到事物的極致,不免容易讓一個人違背內心而刻意、刻薄或者虛偽,而陽明先生說,至善就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是去除私心雜念,去有歸無,一個人方能在理解事物上與道一致,體會到“二生三”,反反復復的知行合一中格物致知,明白了外部的得失往往并不那么重要,體會到中庸之知止,最終找到“本自具足”和純良。這時候,你讀到的書中之學才能轉換為你心中之道,你理解到削弱私欲可以偶爾體會到“無為”的境界,你的格局和認知力,使得你可以偶爾觸摸到無所不為的“圣人”境界。

image.png

注:我用這張總結對照表來顯示我的體會:儒家是入世的糧店,道家與佛學相通,而中國文化的傳承演進中,儒釋道早已互相影響交融。

五、損之而益對管理學的簡單對照

在管理中面對“既要又要”的壓力,如何去做到“二生三”而破局,對于管理者各方面的綜合要求極高。它需要通人性、空己利、明時勢、定戰(zhàn)略,需要有創(chuàng)新力,即“認知三格”定義里的“破格”能力。

本章下半部分,在前面的帛書對比中已經分析透徹,我們不再逐字解讀。現在最常用到的理念“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類似第五十八章中所闡述的福禍相依。塞翁失馬就是典型的例子,世人皆知,但是大家工作和生活中還是經常會忘記這一點。我們面對偶發(fā)的外部悲喜,因自己過度的對短期得失的在乎而亂了心性,使得自己陷入慌亂而降低了應對能力。企業(yè)管理中也是如此,過度關注外部條件中的負面因素,不知道壞事里面都有好事。如果沒有競爭,企業(yè)自身就會逐漸衰老而突然死亡;資源有缺,恰恰也可能會激勵企業(yè)自強——發(fā)展出一種不依賴外部和不可控資源的內生力。

我在2022年度公司年終總結發(fā)言的“三個近義詞和三個反義詞”,就是把這個“益之而損”,用活生生的組織管理里的例子給詮釋了。大家可以參看。

反之,好事里面必然有壞事,更多人忘記了這個道理,簡單的例子就是自大,把用運氣賺到的最后用實力賠掉。復雜的例子,生態(tài)學中有個“最低限制因子規(guī)律”〔2〕,很適合在企業(yè)管理中借鑒,但容易被忽視的是,生態(tài)學中提到了,有時候“最低限制因子”的最低不是太少,太多也是。很多企業(yè)家或管理者對此卻無法理解并容易忽視。比如,建筑型央企謀求轉型,但目前還很少有成功的,這除了緣起國資委的考核模式外,它們的某些資源的過“多”,也是一個被忽視的因素。伴隨著城鎮(zhèn)化的停滯,如果依然只考慮營收,這些巨輪將會喧鬧地、義無反顧地駛向冰山。

(〔2〕最小限制因子定律,也被稱為“斯彭格爾-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指的是植物或作物的生長是由最稀缺的資源(限制因素)決定的。如果任何一種營養(yǎng)物質不足或受到限制,增加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的數量都不能促進植物的生長(不可替代性)。)

這個道理對于做人也是一樣的。文中提到,居高位的用貶義詞稱呼自己,本身是一種自我提醒。反之,有些老板看似強大,內心其實是自卑的,判別方法是,看老板是否能或敢于自嘲。內心自卑的老板一定從來就不能或不敢于自嘲,也不允許別人開自己的玩笑。

古人云: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后者是因為認知力不夠,應對壞事過于慌亂,而前者則是因為被好事沖昏了頭腦。所以,越是在順境,就越要謹慎、自省和虛心。

編輯: 趙凡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薛濤

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huán)境平臺執(zhí)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huán)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沈陽工業(yè)大學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fā)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城鎮(zhèn)水體污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村鎮(zhèn)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領域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fā)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fā)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guī)鞂<摇腿麪柟s亞太區(qū)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huán)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huán)保產業(yè)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huán)保產業(yè)協會環(huán)保產業(yè)政策與集聚區(qū)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環(huán)境部“污泥處理處置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盟”特聘顧問。住建部指導《城鄉(xiāng)建設》雜志編委、《環(huán)境衛(wèi)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天津創(chuàng)業(yè)環(huán)保、碧水源、中建環(huán)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yè)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yè)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huán)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環(huán)境規(guī)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fā)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guī)斐蓡T、中國青年創(chuàng)業(yè)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huán)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huán)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zhàn)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huán)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yè)發(fā)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huán)保產業(yè)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huán)境產業(yè)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yè)市場戰(zhàn)略指導等方向。

出版書籍有《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huán)保PPP》和《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其中,《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huán)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國全球繁榮基金全國水務PPP示范項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務市場化改革的進展與政策建議研究、貴陽南明河綜合整治(BOT+TOT)項目(北控水務) 、財政部第二批示范項目世行貸款寧波廚余PPP項目等。

作者新文章

作者熱文排行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dgjzh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固廢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