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3-08-21 10:08
來源: E20環(huán)境平臺
作者: 薛濤
前言
我讀書非常慢,經常停下,《道德經》讀了兩年,在朋友圈敢發(fā)感悟的,偶爾為之。我覺得我能(敢)寫點感悟的,才算是我真讀過的,寫不出的就算我其實沒讀懂。相比別人,我對我自己讀不dong(動和懂)書,也曾經很自我懷疑---是不是我學習能力太差?好在朋友圈里的微信好友都很支持,給了些許安慰。
我也是不敢簡單地把書里的別人的精彩拿出來發(fā)文章的,因為那不是我的。年過半百,漸漸悟到了很多東西其實是書里學不來的。什么是“我的”?必須是我將書里的內容,結合自己五年基層管理、十年中層管理和十年高層管理的經驗,揉在一起,才能“化”出來和值得“奉”出來的。涉及我沒有能經歷到的領域或層次,往往就不能把書中的相關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所以我想,就我個人而言,讀書學習和復盤,是強化了轉化效率,但轉化的基礎還要來自我自己的經歷。究其根本,看來我的能力模型是不配“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我更應該追隨陽明先生所說的,“事上磨、心中修、塵中煉”。既然是在練中煉,我寫道德經自然就不是正襟危坐從頭至尾,用中有感悟即發(fā),體會也就不按章節(jié)順序來寫了。
老子寫《道德經》,解答如何成為有道者和圣人;我看《道德經》,卻都是在找如何做成功的個人和管理者。個人成長和組織成長,個人戰(zhàn)略和組織戰(zhàn)略,個人管理和組織管理,內在道理都是相通的,這是我讀《道德經》的關鍵處,學管理,以上都包括。關于這三對詞之間的關系,大家可以參看我下面的報告,也許比文字更生動說明我的理解。
“從管理學讀《道德經》,借《道德經》悟管理之‘道’”。薛濤讀《道德經》的管理學系列體會,也將編輯成書——《管理學之“道”與實踐》,本書預計將于明年年初與讀者見面,敬請關注!
來自18年E20年終總結會
相關閱讀:
《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無,是天地的開端;有,是萬物的根源。所以,常從“無”中觀察天地的奧妙;常從“有”中尋找萬物的蹤跡。有和無,只不過是同一來源的不同名稱罷了。有和無都是幽昧深遠的,它們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正文:
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的“常”,據說原句為“恒”,后來為避諱漢文帝劉恒而改為“常”?!兜赖陆洝泛汀墩撜Z》的區(qū)別,這六個字里都提示了。由于“道”無法描述,“我法妙難思,五千人退席”[1],所以《道德經》全書用了特殊的寫法:正言若反、反復重復、晦澀處處,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菩提老祖在猴子腦袋上敲了三下,讓讀者自己在主動思索中去突然悟道??梢?,老子就是布袋和尚,大肚彌勒的前世[2],其玩世不恭快樂為本的模樣甚對我的脾氣。而《論語》就是孔子的樣子,事無巨細、嚴謹急切,雖然伴隨著他自有的開悟也偶有劃破天際之語,然而全書的風格就如孔子本人一般嚴肅認真,你大概率容易盲從。文章風格就是作者的個性,企業(yè)戰(zhàn)略就是企業(yè)家的個性,難以解脫。較真的人會說,《論語》是孔子和孔子的徒子徒孫們一起寫的。但是,企業(yè)家和其下諸多管理者中,只有企業(yè)家決定了公司的風格??鬃?,也是唯一決定《論語》風格的人。所以,以下解析就將孔子作為《論語》的作者來展開。
老子和孔子的無和有
同樣兩人都悟到了“道”,同樣想讓大家和他一起明白(所以他們都是圣人,在“奉”),《論語》里孔子也喊:“朝聞道,夕死可矣。”能寫出這句話,一定是他本人已經悟到了“道”,我現在是體會得到的??上в捎凇暗馈北旧碚娴氖遣荒苤苯友詡鞯?,絕大部分人讀《論語》卻不能“悟道”。從這點來看,老子因為更早明了了“無”,所以更通人性反而更具有遠見。在著書立說的方式上,老子踐行他在“道”里自己悟出來的“無”,用了“虛“的手法,“奉”的水平更高,類似我提倡的“育”的帶動模式(《淺談環(huán)保人職業(yè)發(fā)展:管理“三YU”與新三板》),使得《道德經》最終成為藥店;而孔子實在認真直率細致,心中物質之“有”雖早已滅,但精神之“有”未除盡,最終只是把《論語》做成了百貨店。對比老子,孔子在精神層面破“有”花了更多的時間,導致孔子作為“有志的強行者”的大半生,雖然努力奮進卻不和諧。
為什么不能言傳?因為越靠近本源的頂層公理(那個“一”,那個“道”),用語言去描述就會越失真,原因是“名可名,非常名”。命名是語言形成的基礎階段,發(fā)音不是,連鳥都會叫的,鳥叫甚至也可以用來同步他們的行動和傳遞信息。為什么命名是呢?隨便舉個電影里的例子,我們和外星人完全語言不通。建立溝通的第一步,一般是捂著胸說自己的名字,然后指著外星人,等待ta的反饋?!懊擅?,非常名”這句更易于理解的翻譯應該是,如果某個事物可以被命名,那ta就不再是真正的被人所命的那個名所指代的那個事物。老子的意思,為什么對于“道“人沒法用語言描述,因為任何事物你給了它名字(描述它的語言的基礎),人也就失去了對它的完整含義的理解。所以我們只要用語言描述事物,就已經不是完整真相。無法理解這一點的人,可以想象下夫妻間完全實現用邏輯講理的悲劇,就明白了語言的致命缺點。語言因為人永遠無法免除的自私,所以從來無法做到絕對的客觀和精確,由此帶來的完全依賴它做夫妻溝通之必然的錯誤——有腦無心。
巴別塔
《道德經》全文五千字的前十二個字,實際上告訴了我們研究學習“道”的方法應該是什么(講得是不能做的方法是什么——又是正言若反),也間接說明了《論語》為什么難以直接傳播“道”?!妒ソ洝分杏袀€關于“巴別塔”的故事,說的是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各散東西。直接理解的意思是由于語言導致民族的不能溝通,就像現在的東西方愈行愈遠一樣。這個故事用來說明不同語言對于人類交流的阻礙。語言來自地理影響下的民族的幾千年各自不同的生活和文化制度,并且與之彼此共生遞進,也由此強化了不同民族的區(qū)隔。引申開來,其實人類只要有了語言,就有了區(qū)分(比如分析,然后歸納,是邏輯思維的一個基本模式),有了區(qū)分,就有了好壞,有了好壞就有了“差別心”[3],也就離“道”遠了。這就類似“巴別塔效應”:因為語言的產生,“一”中生了“無和有”,人的“有”利用語言區(qū)分了萬物,也就不能講清楚“道”了。
貪玩的老子
老子很清楚用語言平鋪直敘,無法在充滿“有”的百姓中得到理解,所以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盵4] 但是布袋和尚個性的“因玩而堅韌”的老子(本系列第三十一篇中對其有深入分析,后續(xù)請關注),還是想讓他理解的“道”能被更多的人理解,所以選擇了“道”啟示給他的“柔”,而不是孔子的“強”的方式。這樣的方式也比佛經友好,因為后者選擇了必須先要信之,才能繼續(xù)研讀的寫法??梢?,老子選擇的寫作方法本身也是一種“上善若水”,順的是讀者的“能力和習慣”之勢,所以可以更早地、更多地度化一些困在思維力的有緣人。以上所述的老子和孔子的人生和代表作的相互映照的對比,就是一種柔和強的對比。老子的作品內在之和,與其一生本身之“和”,都可以使得人對“道”產生“信”的作用。因為做法在只要符合“道”,即“無為(違)”,一切就會是和諧的美,如水。對應的,孔子的文風更實、更強、更滿,我們容易在閱讀《論語》的時候直接順從他,反而只理解了表面。
四十不惑
孔子說“四十不惑”,如果按字面理解,則為“不再迷惑”。在央企工作二十年的我正好于那個年紀,跳槽去E20。所以,孔子說的“不再迷惑”我做不到,覺得自己五十歲能做到就不錯了,可能甚至要到六十歲。對此,我倒沒有自卑,因為旁邊人也都遠遠沒做到。我當時對自己的評價是,經過了二十年的能力積累,工作內容早已從事物的管理升級到了對人的管理,已經體會乃至能主導(這是對合格管理者的要求)不少人情世故;基于這么多年經歷的得失、福禍、利害、好壞、尊卑等等各種心中比較,開始知道使得自己長久快樂更重要;在各種意外的偶然中感悟到的必然,也讓自己隱隱看到了一些命中的因果和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多少開始有一點點信“命”。因為更明確看清了自己的能力邊界,所以學會了做減法,更加注重揚長避短。所以,現在回頭看這個“四十不惑”,應該是變得不太容易被誘惑,知道從了誘的短期快樂的因,會結下長期不快樂的“惑”的果。因為稱之為誘,一般是短期讓我快樂而長期終將令我不快(符合馬斯洛的升級規(guī)律。本系列解讀第十七章中對其有深入分析,后續(xù)請關注),或者是看似更具吸引力的機會實際上卻不是我的所長(這也是管理學的戰(zhàn)略選擇中的常見的陷阱)。雖然當時悟到了一點“道”的因果必然,但離理解“道”以及使得自己能夠減少面對不確定性的焦慮,還言之甚早。
五十知天命
真到了五十了,孔子又說“知天命”了。最近死磕《道德經》有點“通”,解了不少惑,只是有點“不惑”了,我明明磕《道德經》正起勁,咋他又說躺平了?其實不然。研究下孔子的生平,據《左傳》所載公元前505年,47歲的孔子從楚國回到魯國,便開始放棄所有其他事物,深入研究《易經》。62歲時,有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梢?,孔子的知天命是終于信了“命“了,并且全力追求“道”并以此為樂。
所以,孔子的知天命,是在行動上的求道,求入世的道,不是求躺平的道,求出世的道。此時的我,對孔子的快樂感同身受。從開始至今,解讀《道德經》四十天,合計160多小時的睡眠時間,期間物我兩忘,卻不覺累。這來自死磕《道德經》而且就是要逼著自己把它和自己三十年粗淺自造的“野球拳”管理理論極度艱難的合二為一,成為剛過半百的我所有的快樂,原來這就是“知天命”,知天命就是求認知并“奉”之。
從年輕時候追逐直接的快樂到現在追逐本質的和長期可持續(xù)的快樂的我,其實是一個被馬斯洛的“欲”牽著鼻子走的人,好處是不會出世,會一直陪伴著其他同樣的普通人來同甘共苦,會一直因為學管理而“順便”明道,因為明道而“順便”提升管理,由此也不會太耽誤“順便”養(yǎng)家糊口。我發(fā)現追逐快樂是我的本性,也許只有這一點我可以和老子比肩,只是我更晚更晚的才蒙到,“追逐成長的快樂,才是可持續(xù)的快樂”。我年輕的時候既沒有因為過于逐樂誤入歧途,又因為本性貪圖快樂且沒有雄心大志向,所以不用“強”來改造自己去適應體制,冥冥中也許確實由 “命”在保駕護航,還碰到個E20為緣(因緣和合之緣),讓我現在得到了更大的快樂,尋找這些偶然中存在的必然,讓我在解讀《道德經》的時候知了“命”,信了“道”。
所以真要想看出《論語》背后的“道”,對于一般人而言,就需結合《史記》等傳記里孔子的生平一起看。你不能只看孔子說的,而是要看到孔子本人在做的,才能真正理解孔子想讓大家知道的,這不就是《道德經》啟示的管理之“無為”嘛。
習慣了由《道德經》“導引”而練就的思辨模式(就是我前面所述的“問十萬個為什么”之法),也就更容易跳出《論語》去看《論語》,就像看四大名著(除了三國演義),就像看周星馳和姜文的電影。這樣看的已經不是《論語》,而是看懂了背后孔子成為圣人的一生,自然也就明白了道??梢源騻€不夠恰當的比方,如果說道德經比作教材,有類似我們國內家長認為的西方教育的優(yōu)點,開放式不設標準答案,帶動孩子鍛煉思維能力而不是記憶答案;而《論語》的編寫卻有點像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雖然我們國人還是有少量福報娃,能知道繞到書本背后去探究、思辨和總結方法論,就像也有少量有佛緣的讀者類似地能從《論語》中讀出更深刻的“道”一樣??磥?,如同《道德經》之于老子,《論語》也和孔子的人生互為因果,這也是“命”。
繪圖:E20創(chuàng)意中心“一口鳥”總監(jiān)
后記
南懷瑾老先生曾說儒家是糧店,我理解是出道時的必須品,當然也要伴一生;說道家是藥店,我理解是中年為求“不惑”態(tài)的解藥;說佛家是百貨店,這個我目前還沒悟透。年少時我錯過了《論語》,感覺至少多走了十年的彎路?,F在正是讀“老莊”的年份,但我看到的常規(guī)解讀,常常把“老莊”理解為躺平或出世的,不能提起我的興趣,覺得沒啥意義。而高人能在其中解出入世的妙處的,往往認知難度會更高,卻更加有益。世道愈艱,唯修行者可以穿越之,修“老莊”,不是為了遁世,而是為了獲得韌性和更好的“認知”力。對于也許正處于逆境中的一些朋友,我再次分享我的另一個小視頻,與各位共勉。
注釋:
〔1〕此句出自宋代釋師觀《偈頌七十六首之二十八》,意指佛法很是深奧,有5000聽眾因之而離場。
〔2〕布袋和尚,五代時后梁時浙江奉化的高僧,其經常臉帶笑容,手提布袋,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應化身。
〔3〕參見佛教《華嚴經》:“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一心無差別謂一念心體。凡圣不二?!贝蟾乓馑际钦f,所有的眾生,所有的心跟佛的心原來都是一模一樣的,沒有任何區(qū)別,宇宙萬有,一切世界都完全平等。
〔4〕此段話出自《道德經》第七十章,本系列第三十一篇對其有專門解讀。
《管理學之“道”與實踐》的目錄
寫作45天后,《管理學之“道”與實踐》書的草擬目錄和寫作進展,第一個數字是章節(jié)的字數,第二個數字是作者的自評分,隨進度持續(xù)更新中。
編輯: 李丹
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huán)境平臺執(zhí)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huán)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沈陽工業(yè)大學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fā)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城鎮(zhèn)水體污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村鎮(zhèn)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領域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fā)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fā)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guī)鞂<摇腿麪柟s亞太區(qū)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huán)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huán)保產業(yè)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huán)保產業(yè)協會環(huán)保產業(yè)政策與集聚區(qū)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環(huán)境部“污泥處理處置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盟”特聘顧問。住建部指導《城鄉(xiāng)建設》雜志編委、《環(huán)境衛(wèi)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天津創(chuàng)業(yè)環(huán)保、碧水源、中建環(huán)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yè)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yè)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huán)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環(huán)境規(guī)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fā)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guī)斐蓡T、中國青年創(chuàng)業(yè)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huán)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huán)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zhàn)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huán)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yè)發(fā)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huán)保產業(yè)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huán)境產業(yè)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yè)市場戰(zhàn)略指導等方向。
出版書籍有《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huán)保PPP》和《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其中,《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huán)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國全球繁榮基金全國水務PPP示范項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務市場化改革的進展與政策建議研究、貴陽南明河綜合整治(BOT+TOT)項目(北控水務) 、財政部第二批示范項目世行貸款寧波廚余PPP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