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12-02 17:30
來源:中國固廢網(wǎng)
作者:李艷茹
在12月2日舉辦的“2011(第五屆)固廢戰(zhàn)略論壇”中,上海環(huán)境衛(wèi)生研究院院長張益與參會人員分享了上海市垃圾分類試點的執(zhí)行過程及效果,并就其中呈現(xiàn)的一些弊端進行了分析討論。
上海市垃圾分類試點工作進行已久,自1995年曹楊五村第七居委會的一個居住區(qū)垃圾分類試點啟動,距今已有十六年,如今全市有條件的居住區(qū)垃圾分類覆蓋率已達到達70%。張益介紹,上海在最初的施行過程中,亦是走了很多彎路,管理的模式也幾經(jīng)變化。在此期間,垃圾的分類細則由最初簡單的的有機垃圾、無機垃圾、有害垃圾分類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衍化出了“大分流,小分類”的分類模式,將裝修垃圾、單位餐廚垃圾、大件垃圾、綠化枯枝落葉等垃圾進行“大分流”收集,按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廚余果皮、其它垃圾的劃分進行“小分類”劃分。
在分類理論的落實中,上海市制定了科學全面的垃圾桶設置方案,在市民居住區(qū)的戶內按廚余果皮(濕)、其它垃圾(干)設置分類;在公共區(qū)按有害垃圾、玻璃、廢舊衣物(“2+3”分類)設置;在辦公場所設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它垃圾(3分類);在公共場所設置可回收物、其它垃圾(2分類)。因地制宜的分類垃圾桶切實起到了方便分揀和綜合利用的功效。
隨著《關于推進本市生活垃圾分類 促進源頭減量實施意見》和《上海市城鎮(zhèn)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十二五”規(guī)劃》的發(fā)布,“垃圾減量化”作為上海環(huán)境治理的重要目標被提上日程。張益介紹,《意見》提出了“逐步降低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以2010年為基數(shù)每年減少5%,力爭到2020年,本市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比2010年減少50%”的戰(zhàn)略目標,“十二五”中亦提出了“2015年人均垃圾處理量比2010年至少減少20%”的減量要求。
減量勢在必行,行動應從何做起?對此,張益表示,上海市制定了“全過程減量”的計劃:組織清潔生產(chǎn), 推進綠色流通;倡導適度消費, 減少資源消耗;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wǎng)絡,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與此同時,注意切實細化落實責任、有效加強科技支撐、增強公眾責任意識、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強化工作評估考核等細節(jié)問題。
張益表示,上海市的垃圾治理工作仍在不斷摸索、改善中進行。當前上海的治理模式也仍存在一些弊端。張益介紹,目前的問題有分類末端處置設施建設滯后、試點進度受阻,分類出來的濕垃圾脫水后資源化利用程度不高,分類再生產(chǎn)品難以取得許可證,去向不明確,缺乏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對此,張益介紹,上海將通過加快收集運輸處置系統(tǒng)設施建設、制定分類產(chǎn)品扶持政策、建立全市全過程監(jiān)管體系、健全生活垃圾減量及分類定期通報制度和考評激勵機制等途徑進行改進。
編輯:孫翠蓮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wǎng)/中國固廢網(wǎng)/中國大氣網(wǎng)“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huán)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huán)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8月29日,在“2025上海水業(yè)熱點...
企業(yè)二次發(fā)展是以科技投入為基礎的,任...
010-88480329